? ? 種一株香榧樹,2006年至2018年,整整12年后,產量最多的收了50斤青果,收益900元;這樣的項目,你敢不敢參與?柯城區石梁鎮大俱源村村民堅持了下來,今年全村收益有望突破50萬元。
立竿見影、越快越好,是許多人抓生態項目的一大愿望,但是實際上很難,香榧從幼苗到掛果時間較長,一般需十年左右,大俱源村本來就是山多地少,也曾碰到每株產量只有100多公斤的時候,靠種植香榧致富成為村里的“笑話”。
? ? 現實生活總是利弊相伴。大俱源村其實有種植香榧的歷史,村里有株香榧,樹齡超過千年,已被列為浙江省古樹名木,因勢利導,村民就能明顯感受到利的方面:香榧平均樹齡能達400年-600年,可以說是“綠色銀行”,子孫后代都能受益。香榧還是常綠植物,是價值極高的綠化樹種和優質木材,可以用來做圍棋和根雕。
? ? 僅有100公斤的產量發生在2012年,那年香榧減產是因為技術原因——沒有進行人工授粉。也就是說,只要加強管理,問題就可以解決。為此,村干部組織村民赴諸暨、東陽等種植香榧的先進地區,學技術、引苗木,邀請林業技術員對村民進行科學種植、果實豐產栽培等指導,為村民注入“強心針”。此后,村里成立合作社,進一步開拓市場,2015年香榧青果收購價漲到每公斤70元、干果達到320元,供不應求。如今,這里的香榧注冊了商標,搭上村播的快車,借助電商,產品走得更遠更廣。
? ? 隨著科技的進步、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項目越來越到了“船到中流”的關鍵期,“短平快”項目并非沒有,但是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往往不可能像“賣方市場”年代那樣來得快、來得明顯,我們更要關注“香榧”型項目——時間雖然可能久一些,但是收益更為長遠。
如今的大俱源村,村民用自家的拋荒地、邊角地、廢棄地種植香榧,有的百余株,有的幾十株,荒地有了用武之地,林業部門免費提供的香榧樹也成了“致富樹”,這也正是“堅持就能結出好果”的最好詮釋。
? ? 期待更多的“香榧”型生態項目,在三衢大地開花結果,造福子孫。
(衢州日報 記者 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