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優質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是“日用而不覺”的重要軟實力。今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下發了《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特別提出要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這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
優質營商環境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前提
孔子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真正有智慧的人,就要選擇仁風仁德之地居處和發展;同時,一個人久處宜居宜業之地,也就能獲得新的智慧。其實,在當代社會,營商環境關系到一個城市,大到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是否是“仁風仁德之地”。哪個地方創造了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營商環境,哪里就能聚人氣、聚財氣、聚喜氣,聚興旺發達之氣,也就是匯集并優化配置要素資源,實現價值再造和創新發展。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特別是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東部發達地區以及中西部的成渝、武漢、西安、鄭州、長沙等城市,從基礎設施、市場潛力、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經濟活動自由度、社會契約精神、政府服務意識、人才雨林效應等各方面指標來看,營商環境明顯優化,國際排名不斷提升。但是,從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的營商環境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相比,與新發展戰略布局相比,與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相比,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任重道遠。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和國際局勢動蕩之下,全球經濟格局正在進入一個大調整時期,各種要素資源的競爭表現出新態勢,我國經濟增長面臨新的更大考驗。我國必須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實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和創造能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一切,都需要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具有生機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來實現。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優化我國營商環境持續賦能
傳統意義上優化營商環境的方式,主要就是地方黨政府領導重視、“走出去”招商引資、制定土地和稅收優惠等政策、“五通一平”、轉變社會觀念等等。但是在當今時代,數字化方式正在有效打破時空阻隔,提高有限資源的普惠化水平,滿足人們多樣化、個性化、便利化需要,從而極大方便企業經營和群眾生活。因此,面向未來,必須利用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促進政務信息、商務信息、社會信息的便捷傳輸、透明運行和高效溝通,推動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服務形成閉環,全面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筑牢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微觀基礎。
這兩年多來,因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宅”在家里的居民在線頻次高、時間長,食、衣、行、學、購、醫等領域的信息平臺訪問量暴增,遠程辦公、在線教育、在線問診、智慧超市、VR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人們對于線上線下打通融合的各種方式和平臺已經習以為常,全社會對網絡信息的依賴程度之高前所未有。這既是一次未來信息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的大預演,也意味著全社會對公共領域敏捷治理將會有新的更高要求。
在后疫情時代,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距離可能會變大,但是因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迭代,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輸渠道將不斷拓寬,傳輸速度將不斷加快,傳輸內容也將更加豐富。換句話說,就是時空維度將更加立體多元,信息密度將呈指數式增加。這些巨大變化,使國家經濟社會治理能力和傳統營商環境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為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構建優質營商環境提供了新機遇。
從中長期來看,未來的世界經濟將會受到兩個變量的綜合影響,一個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時代大變局,另一個就是新冠肺炎大流行和地緣政治大變化帶來的時代大考驗,二者交互作用,將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然而,無論如何變化,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本質屬性的要求不會改變,那就是要更加安全、便捷、舒適、新奇。因此,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領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應運而生。在這個大背景下,建設“數智化”營商環境就是大勢所趨。如果說傳統的營商環境是工業化時代的“手動模式”,那么“數智化”營商環境就是后工業時代和信息化時代的“自動模式”。
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定位和發展水平不同,甚至還存在各種地域習慣和文化差異,因此更需要解決營商環境標準互聯、信息暢通、便捷高效等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社會上倡導的數字營商環境還不足以涵蓋信息化時代營商環境的本質特征,而是應該建設“數智化”營商環境。“數智化”所具備的天然優勢,可以有效助力營造透明、公平、高效的政務和商務服務體系。這個“數”,是指數字信息科技的“數”;“智”,是指智能化、智慧化、便利化應用的“智”。把現代信息科技成果與市場主體和全社會成員的需求有效結合,才能真正實現“數智化”,發展數智經濟、建設數智社會。
與傳統的營商環境相比,“數智化”營商環境可以盡可能剔除人為因素主觀擾動和信息遲滯失真,可以使辦事審批過程更加公開透明,可以提升政務服務績效評估考核的標準化程度和可持續性,有利于建立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評價的多元參與機制。
從現有條件看,我國已經具備建設“數智化”營商環境的基本條件。最近十年來,特別是在整個“十三五”時期,我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取得積極成效,全社會運用數字技術的范圍越來越廣、社會成員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也不斷增強。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7.8%。
具體來說,一是信息基礎設施處于世界前列。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建設和應用正加快推進。寬帶用戶普及率明顯提高,光纖用戶占比超過94%,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達到108%,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活躍用戶數達到4.6億。二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水平顯著提高。工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更多企業邁上“云端”。農業數字化也在全面推進。三是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數字技術與各行業加速融合,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廣泛普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生產生活新方式加速推廣,各種互聯網平臺競相發展。四是數字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一體化政務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五是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持續深化,信息基礎設施與國際互聯互通成效明顯。這些都為未來以信息技術為引領,構建“數智化”營商環境創造了良好條件。
以“數智化”為引領,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提高“互聯網+政務服務”效能。現在全國許多地方正在以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建設來牽引和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提升政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讓“群眾少跑腿、信息勤跑腿”。這是實現數智化經濟社會治理的一個很好開端。今后要全面提升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功能,推動政務服務線上線下整體聯動、全流程在線,并向基層深度拓展,從而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化、共享化水平。開展政務數據與業務、服務深度融合創新,增強基于大數據的事項辦理需求預測能力,打造主動式、多層次創新服務場景,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一網統管”、“一網協同”等服務管理新模式。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城市群可率先做出示范,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首先要分類清理規范那些不符合要素市場化配置、不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的行政許可、資質資格等事項,深入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對政務服務流程進行革命性改造,完善政務服務監督管理平臺,率先構建敏捷高效的整體型治理體系,實現政務數據和社會數據的融匯互通,使區域內城市治理各方面實現高效協同,做到各地政務服務“跨域通辦”,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良好生態,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和全社會成員的內生動力。
以“數智化+商務服務”為優化營商環境賦能。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力行簡政之道,堅持依法行政,公平公正監管,持續優化公共服務。加快建設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和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綜合運用新技術新工具,摒棄商務服務的手動模式和傳統模式,建立健全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加快數字身份統一認證和電子公文、電子簽章、電子合同、電子證照等互信互認,推進發票電子化改革,促進數據共享、流程優化和業務協同,從而構建自動模式、智慧模式的營商環境,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人為因素對商務服務流程的干擾。還要在企業開辦便利度和市場主體退出便利度、投資審批制度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不動產登記全程網辦、優化納稅申報流程等方面提升信息化水平,邁出優化商務環境的實質性步伐。
與此相聯系,要堅決破除信息壁壘、利益藩籬的深層體制機制矛盾,打破“信息孤島”,有效整合那些分割、獨立的商務信息系統,從分散的“數據大”走向集中的“大數據”,從“數字化”走向“數智化”。要在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的基礎上,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發大數據的潛在價值,培育產業發展生態,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助力各類要素實現市場化配置。
以現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助力完善商務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體系。深入推進信用信息在涉企辦事領域的應用,形成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營造誠實守信、合法經營的營商環境。建立數字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全面提升數字產權和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水平。利用大數據手段梳理各類法律條文,構建國內各區域有效銜接,同時與國際接軌的民商事規則制度體系。基于大數據系統,建立完善商事審判、仲裁、調解等多元化商事糾紛解決機制,有效降低跨區域法務風險造成的市場風險,盡量降低各類市場主體所承擔的制度成本。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數智化”市場監管體系,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領域監管。
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要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解決全國各地區市場信息流通不暢、資源錯配等問題,推動數字政府建設,協同優化整體營商環境。加快推動基于信息服務互聯互通的政府間跨區域大協同,建立數字政府統籌協調機制,制定商事服務活動跨區域通辦規則,建立區域間數據流通體系,創新政府部門間數據共享協同機制。引導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推進人力資源、資本市場、土地市場、知識產權等跨區域在線發布與交易,加速全國各城市群產業數據有序流動。推動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互聯共享,建立標準統一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設數字政府網絡聯動模式,形成要素優化配置、信息自由流通的高標準市場體系。以國內大循環和統一大市場為支撐,通過構建“數智化”營商環境,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促進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
在加快新基建的同時彌補老基建短板。新基建具有鮮明的時代導向和豐富的科技含量,它以現代科技特別是信息科技為支撐,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助力實現經濟社會數智化轉型。加快新基建,既能提升營商環境水平,又能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要在5G網絡、工業互聯網、算力設施、智能交通等新基建領域加大建設力度。在此基礎上,建立完善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統計監測和決策分析體系,提升政府治理的精準性、協調性、敏捷性和有效性。當然,在加快推進新基建的同時,還要努力彌補傳統基建的短板,讓新基建與傳統基建協同發揮作用。以此建設建設現代流通網絡,優化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布局,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形成更多商貿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
及時解決信息安全和數據產權問題。現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的廣泛運用,既可以為社會公眾和各類市場主體提供便捷精準的服務,但是客觀上也帶來了信息安全和數據產權問題。這是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要在發展中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來解決。因此,法律法規的及時迭代完善、政府的敏捷治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建立完善政府、平臺、企業、行業組織和社會公眾多元參與、有效協同的數智化治理新格局,形成治理合力。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權利保護、跨境傳輸管理、交易流通、開放共享、安全認證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深入開展數據資源調查,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通過大數據平臺完善跨區域甚至跨國協同機制,有效打擊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環境下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
作者/劉興華(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編輯/岳彩周
校對/薛京寧